1、本湿地公园规划划分为四大功能区:湿地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展示区、游览活动区、管理服务区,各区面积均未计黄水河水面面积(图9-2)。湿地生态保护区 该区位于黄水河入海口,面积约216hm2。该区以芦苇湿地和禽鸟栖息地为重点保护的区域。
2、湿地公园共规划五个功能分区。公园分为5个分区,分别是: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科普宣教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五大分区划分为服务、休闲、观景、保护、游览五个区。
3、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指以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全面保护和科学恢复,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性文件。
1、按照保护的主要对象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按照保护区的性质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科研保护区、国家公园(即风景名胜区)、管理区和资源管理保护区4类。
2、地下水系统分区可包含若干个规模相当的盆地或流域,每个盆地或流域内都有各自独立、完整的水循环体系,与相临地下水系统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具有独立性,可划分为若干个一级地下水系统。一级地下水系统主要受地貌、构造以及二级地表水系的控制,依据盆地边界或地表水系流域范围划分。
3、地下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环境中的重要组成,在生态和地质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独特的安全、战略资源保障功能和水资源多年调蓄-平衡功能,以及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维持支撑功能。
4、功能区1功能区划分地下水功能区划是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中的重点也是亮点。根据《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地下水功能区划是地下水利用与保护工作的基础平台。按照《关于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的通知》(水资源[2005]386号)文件的要求,全国开展了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工作,明确了浅层地下水的功能定位。
5、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1%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47%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53%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
1、毕节地区地表水资源总量8216亿立方米,2003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221立方米,在全省排名为末位。因此,对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类进行调整,更有效地保护地表水环境显得十分必要。 2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划类目的 2·1正确识别毕节地区水环境保护的重点水域和保护目标。
2、IV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对应地表水上述五类水城功能,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值分为五类,不同功能类别分别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值。水域功能类别高的标准值严于水域功能类别低的标准值。
3、具有特定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的专业用水水质标准。
4、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5、根据我国关于地表水的相关标准,地表水水质主要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
6、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负责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各类地表水进行监管,不同功能的水域执行相应类别标准。例如,源头水和保护区执行最严格的Ⅰ类标准,而一般农业用水区域则执行Ⅴ类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需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水质监测要求按照标准采样分析,监测频率和方法需符合国家规定。
1、对于黄河下游来说,减淤是一项重要的治理任务,采用“分区治理”模式对减淤工作具有以下意义: 解决了治理工作中的粗放性问题。在过去长期的治理中,虽然整个黄河下游地区都在开展减淤工作,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统一规划和有效协调,导致治理效果不够明显。
2、分区治理对黄河下游减淤意义:分区治理能够实现河流淤积的有效减少,减轻淤积对环境的影响。分区治理可以有效的降低水质污染,降低对水环境的破坏程度。分区治理可以更好的管理河流治理工作,从而实现更高的治理效果。
3、实行分区治理模式对黄河下游的减淤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 分区治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治理效率。由于黄河下游地区治理问题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问题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分区治理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问题来采用最合适的方法和措施,提高治理效率。其次, 分区治理能够有效地保证治理的可持续性。
4、减少淤泥污染。黄河下游分区治理模式对减少淤泥发挥了积极作用。对黄河下游而言,减轻河道泥沙淤积、控制河道演变,应当统筹协调,“拦、排、放、调、挖”综合兼顾,因地制宜地实施放淤固堤、挖河疏浚、淤填堤河、河口治理等手段。